我们知道,动物在高温的环境下或进行剧烈运动后,都会散热或出汗。人通过体表的汗腺排出汗液,狗、猪、猫等动物没有汗腺,则靠舌头排出体内多余的热量。再有,像兔子散热的工具是两只长长的、血液流畅的大耳朵。那么植物呢?答案是:在炎炎的夏季,植物也会“出汗”。
清晨,正是潮湿、凉爽、空气清新的时刻。如果你晨练来到户外,会发现一种奇妙的景观:许多植物,如栎树、苦楝树、榕树、樟树等高大乔木,水稻、高梁、玉米等农作物,西红柿、辣椒等蔬菜,莲、滴水观音等观赏植物,都会从叶尖或叶缘处流淌下一滴滴“汗珠”来。第一滴“汗珠”从叶上掉下后,叶尖马上又形成第二滴,再逐渐增大、掉下,然后是第三滴、第四滴,滴滴答答淌个不停。
许多人会问,难难道这不是露珠吗?怎么能把露珠当汗珠呢?其实不然,露珠是指凝结在地面及物体表面的水珠,通常在晴朗少风的夜晚出现,而那些植物叶子上冒出来的水珠,掉落后马上又会冒出新的水珠,如此反复,显然不是露珠。况且,露珠的水滴很小,一般会盖满整张叶片的表面,而不会从叶尖滴落。很明显,我们所见到的这些水滴,就是从植物体内流出来的“汗水”。有科学家做过化验,发现这些“汗水”里含有少量的无机盐和其他物质,跟人类的汗液类似。
那么,植物为什么会在凉爽的清晨“汗如雨下”呢?原来,植物通过根部大量吸水,是需要排出体外的。白天,它们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,叶面上的气孔张开着,大量的水分就通过这些气孔蒸发掉了,所以我们肉眼看不到它的“汗水”。可到了晚上,气孔全部关闭,而它们的根却仍源源不断地在吸水。这样,植物体内的水分就会过剩,要寻找出口,于是叶尖、叶缘上的水孔就成了它们的通道。这些水孔与植物体内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相通。
植物生理学上,科学家们把植物的“出汗”称为“吐水”。据观测,芋头的一片幼叶,在适合的条件下,一夜可吐出滴左右的水,一片老叶更能吐出滴左右的水,水稻、小麦等吐水量也很大。透过“吐水”现象,我们发现:植物吐水越多,吸收的水分和养分也越多,根系也越发达。这说明,吐水是植物健壮的标志,是农作物高产和树木繁茂的基础。对于移栽不久的农作物,如果开始吐水了,说明它们已经成活了。
人类还利用植物的“吐水”为自己服务。说来神奇,许多植物的“汗水”里竟然含有特定物质,如白桦、糖槭、棕榈的“汗水”中含糖,香甜味美,因而早在古时候就被人们用来酿酒、熬糖。每年春季,一株白桦树可吐水升,一株糖槭可吐水升,一株金边龙舌兰能吐水升。更有甚者,1万平方米桧树每年释放出挥发油达30千克,1万平方米白鲜能分泌浓烈的挥发油达数百干克。
此外,植物的“汗水”还有利于植物的繁衍。有些植物的“汗水”芳香袭人,常引诱某些昆虫前来传粉、釀蜜。人们根据不同植物“汗水”相生相克的特性,还为植物间作、套种的布局找到依据。如小麦的“汗水”对马铃薯晚疫病有预防作用;相反,小麦的“汗水”对大麻、亚麻、荠菜有抑制作用,它们不宜间种。马铃薯与茴香,冬油菜与豌豆,芹菜与菜豆,洋葱、韭菜与莴苣,它们的“汗水”水火不相容,不宜相邻种植;向日葵旁种豌豆,会两败俱伤;桑树下种烟草,将同归于尽。
某些疗养院还利用植物的“汗水”为病人服务。如松树的挥发性分泌物可治疗肺结核,五味子可减轻人的疲劳、增强视力,云杉、白桦、椴树的叶片有杀伤白色葡萄球菌的作用。所以,在城乡人口密集处多种这些树,可有益人体健康。不过,有些果蔬如果在贮藏过程中出现“出汗”现象,就得引起警惕了。那是由于果蔬在用塑料薄膜密闭冷藏的过程中,由于温度的波动,引起薄膜内側和产品表面出现水珠。这种现象不利于果蔬的贮藏,果蔬呼吸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会溶于水中,产生弱酸,使果蔬腐烂。